• 注册
  • 查看作者
  • 人际沟通中的3种心理状态



    作者:吴庆  王学静




    谈到沟通,从广义来理解,几乎时刻都在发生。


    一降生,我就在医院的手术室中开始了与别人的沟通,医生看着我的眼神是喜悦还是失落?爸妈的态度是温暖还冷漠?长大一点后,我开始了真正的社交,幼儿园的老师、小朋友是怎样与我打招呼的?毕业了,我进入一家公司,既有领导又有同事,我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即便一个人待着,我也清楚的感受到了周围的环境是如何与我交流的:沙发软柔舒适、饮料酸甜适中,一切都很惬意,我微微的闭着眼睛,享受着此时此地的这份自在。


    如此说来,沟通不仅仅发生在人与人之间,万物之间都有联结。


    本书中的沟通,是从狭义来理解的,即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当然,沟通的另外一方有可能是他人,也有可能是还是我们自己。我们将带领大家先从简单的两方沟通谈起。



    • 下面这样的情景你是否熟悉?

    人际沟通中的3种心理状态
    情景一
    人际沟通中的3种心理状态


    小王着急忙慌地跑进公司,当他将手指放到打卡机上,时间正好跳到九点零一分。


    唉,小王垂头丧气,拉拉跑歪的背包,正正斜到右边的领带,正要往自己工位上走。一扭头看到了销售部经理王总,王总挥了挥手里的文件夹,露出一丝坏笑“哈哈,你又迟到了!”小王不好意思地摸了摸头,往自己的工位走去。这时,他的顶头上司张主管正瞪着他,“你怎么又迟到了?这个月你迟到几回了?你说?”小王没敢吭声,一屁股坐在了椅子上。


    下午,部门经理李总将小王找叫到办公室。一进门,李总抬头看着小王,并抬手示意他坐在面前的沙发上。李总态度如以往一样的平静,不紧不慢地开口说,“小王,这个月你迟到了好几回,今天打卡又晚了一分钟吧?是什么原因呢?”小王看李总并没有责怪自己的意思,便将在一楼碰洒了旁边人的咖啡这事一五一十的讲了出来。


    同样是面对小王迟到,三位领导的表现竟会如此不同。

    那么这三位领导分别处于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呢?


    人际沟通中的3种心理状态
    沟通中的自我心理状态


    我们首先来看看小王遇到的第一个人——销售部的王总,他坏笑着说“哈哈,你又迟到了!”


    这像不像我们小时候,看到了迟到的同学?我们可能会笑话他:哈哈,你又迟到了!


    幼儿园小朋友、小学生、中学生都会发生这种情况,看到同学迟到了,还特别高兴,还会大声地笑话他。


    所以,这个时候的王总,就像回到了小时候,像个孩子一样笑话小王。我们会说,这时的王总处于“儿童状态”里了,全称为“儿童自我心理状态”。通常,用英文大写字母C(Child首字母)表示。本书会交替使用全称和简称,方便大家理解、阅读。


    接下来,小王遇到了自己的主管,“你怎么又迟到了?你这个月迟到了几回了,你说!”


    这位主管像一个非常严厉的、强势的爸爸或妈妈一样。就像小孩子犯了错,爸爸/妈妈批评他:你怎么又不做作业?你怎么又是不及格?

    这时,主管的语气、动作、表情就像是一个父母形象的人。我们称为“父母自我心理状态”。通常,用英文大写字母P(Parent首字母)表示。


    下午,李总也与小王谈到了早上迟到的事,李总想了解迟到的原因,于是直接说“小王,今天打卡晚了一分钟吧,是什么原因呢?”


    这时候的李总就像是一个“成年人”一样,与往常一样的平静,只是就事论事,想了解什么就问什么。我们称之为 “成人自我心理状态”。 通常,用英文大写字母A(Adult首字母)表示。


    现在,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面对同样一个问题,三位领导却有三种不同的表现:因为,这三位领导分别处于三种不同的心理状态,王总处于儿童自我心理状态;主管处于“父母自我心理状态”;李总处于“成人自我心理状态”。上述这些均可简称为“状态”,例如儿童自我心理状态,可简称为“儿童状态”。


    一个人只有一种状态吗?


    当然不是,我们每个人都有三种状态,只不过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情景下,调用的状态不同而已。通常,我们用下图来表示。

    人际沟通中的3种心理状态

    图1-1自我心理状态图

    我们可能都有一种相对比较多的状态,这种自我心理状态会呈现出相对的稳定性。这个部分,本书另有章节详细讲述。

    人际沟通中的3种心理状态
    三种自我心理状态的含义


    当一个人处于父母自我心理状态的时候,是指这个人表现得像他父母或父母形象的人的样子。反之亦然,,当一个人表现得像他小的时候的父母形象的人的时候,我们可以判断他此时处于父母自我心理状态里。


    这里谈到的所谓父母形象的人,并非指真实的爸爸妈妈,如果一个人小的时候,主要养育者是爷爷奶奶,当他表现得像他爷爷奶奶的样子时,我们也称他处于父母自我心理状态。


    更为专业的表述是:当一个人表现得就像小的时候他的父母形象的人时,也就是拥有像他们那样的想法、感受、行为时,他就处于父母自我心理状态了。


    以此推论,如果一个的表现,像他自己小时候的那个样子,表现得像他自己小的时候的想法、感受、行为时,我们就称之为处于儿童自我心理状态。


    如果一个人的想法、感受、行为,就像是一个成年人那样,注重此时此地,并能调动所有资源来解决当下的问题。那么,他就处于成人自我心理状态。


    • 为了更好的理解,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

    人际沟通中的3种心理状态
    情景二
    人际沟通中的3种心理状态

    一位妈妈,刚刚参加完孩子的期末考试家长会,回家之后,妈妈与孩子之间发生了这样一段对话。


    孩子:妈妈,我数学考了多少分?

    妈妈:60分。


    人际沟通中的3种心理状态


    妈妈的回答,所问即所答,妈妈此时就是处于成人状态。


    如果妈妈回答:你才刚刚及格,你还好意思问?你这次是怎么回事?

    接着,妈妈把孩子骂了一顿,这时妈妈就处于父母状态了。


    如果妈妈垂头丧气地说:“才60分,等你爸爸回来,又要说我没有管好你了。”


    这个时候,妈妈好像已经感受到了爸爸对她的批评,感觉自己没有做一个好妈妈。所以,这时她是把丈夫当成了父母一样,她担心丈夫回来会连着自己一起批评,因此一下子掉入了儿童状态中。


    所以,亲子教育的情境里,我们同样可以看到父母、成人、儿童这三种自我心理状态。


    • 再看看婚姻生活中的案例。

    人际沟通中的3种心理状态
    情景三
    人际沟通中的3种心理状态

    老公:老婆,我那件蓝色的衬衣在哪里啊?

    老婆:就在最右边的衣柜里面。


    这时老婆是处于成人状态,直接回答,解决问题。


    如果老婆这样回答:你不是这家人啊?每次都来问我。我又不是你妈。


    老婆把她老公骂了一顿,这个时候她虽然不是他妈,但就好像当了他妈妈一样。这时老婆处于父母自我心理状态里。


    如果老婆处于儿童状态,她可能会这样说:我这忙着呢,自己去找!然后,头也不抬的继续刷着手里的手机。像一个不负责任的、只知道玩的孩子一样。


    人际沟通中的3种心理状态


    无论在职场中,还是亲子教育或婚姻关系中,我们都能看到这三种自我心理状态,甚至商业谈判、国际贸易谈判、政治谈判……在所有的人际沟通场合,都存在这三种自我心理状态。


    每个人都只有这三种心理状态吗?


    三种自我心理状态,是基于人际沟通分析学,英文全称Transactional Analysis,简称TA。


    TA在60年前就已经发展起来。在1958年的时候,有一位叫艾瑞克·伯恩的美国精神科医生,发表了一篇论文,提到了人在生活当中,特别是在沟通当中存在三种心理状态。这是自我心理状态首次被提出来。

    经过60多年的发展,人际沟通分析学,已经发展到全世界各个国家各个地区,而且组织了几十个研究院或TA协会。


    在推广和发展中,心理学家和医生们发现,地球上所有的文化当中,都有这三种自我心理状态。


    不管是在美国,还是在欧洲,还是在非洲或者亚洲,甚至在那种土著人,比如新西兰的毛利人中,都发现了这三种自我心理状态,而且也没有发现同类型的第四种。


    所以,自我心理状态是一个跨文化的心理现象,在所有的文化中,我们都能发现这三种自我心理状态,同时我们的确没有发现第四种。这是从现象的角度去观察到的。换句话说,很多其他的心理状态,都能够归纳到这三种自我心理状态中去。


    例如,当一个人难过的时候,他可能是儿童状态的,也可能是成人状态。


    如果他难过,是因为竞争一个岗位失败了,就像他小时候考试不及格时一样地难过,几乎无法自拔。他现在的难过,重复了遇到失败就感到自己一无是处的行为、感受和认知模式,这时他处于儿童自我心理状态。


    一个人感到难过,也可能是成人状态的。例如他的一位亲人因为新冠肺炎刚刚去世了,他感觉到非常难过,同时,还与家人一起处理安葬等事情。这时的难过就是此时此地的反应,谁遇到这样的事情都会感觉难过,是成人状态的。感觉到并表达难过,有助于他走出丧失带来的创伤。


    人际沟通中的3种心理状态


    三种自我心理状态理论,是以三个最基本的事实为基础的,这是所有人都具备的事实。


    • 事实一,每一个人都曾经是小孩,而非像孙悟空那样,从石头里蹦出来就是一个成年的猴子了,所以每一个人都会把自己小时候的状态带到成年后的生活中去,都会在成年的生活中重现自己小时候的状态因此我们每个人,无论年龄多大,都具有儿童状态。

    • 事实二,每个人都被父母或父母形象的人养育。没有人被生下来之后可以靠自己就活下来的,即使是那些小羊、小牛,他们生下来之后,虽然可以站起来,但还得喝母羊和母牛的奶,才能够长大,人更是如此。而且,养育他的必须是“人”,如果是其他的动物养育长大,如历史上出现的狼孩、猴孩,那么他长大了,也不可能成为一个普遍意义上的“人”。

    • 事实三,每一个头脑发育正常的人,都有正确的应对和解决问题的潜能。这就是指我们的成人状态了。


    即使是精神病人,一大部分病人还是具备自己吃饭、大小便自理等基本能力的。例如走路看到阻碍物,还是会跨过去或者绕过去,而不是让自己用力的撞上去。可以看出精神病人也是能够解决很多问题的。精神病人也有成人自我心理状态,这就为精神病人的心理治疗提供了依据。人际沟通分析学,是一些精神科医生发展出来的,它是可以用来治疗很严重的精神心理疾病的,比如精神分裂症,或者毒瘾、酒精成瘾和其他药物滥用等心理问题。


    所以,三个自我心理状态理论,是基于上述三个事实:每个人都曾经是小孩,我们会重复我们小的时候的状态,无论多大的成年人,都会表现得像孩子一样,所以我们有儿童状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父母形象的养育者,我们会模仿他们,这时,我们就在表现我们的父母自我心理状态。


    每一个头脑发育正常的人,都有正确的应对和解决问题的潜能,这就是我们的成人状态了。


    除了上述三种状态,是否还有其他的自我心理状态呢?不可否认,每一个人,都并非简单的呈现这三种自我状态,会更加丰富、复杂,到底是这三种状态的交叉、缺失,还是有更复杂的其他心理状态,我们持开放的态度。也许在以后的理论发展中,大家会发现了新的自我心理状态,科学一定是可以怀疑的。


    三类自我心理状态与精神分析的本我、自我、超我的关系


    谈到父母状态,很容易想到这是不是弗洛伊德讲的那个“超我”,两个概念都有订立规则的、惩罚的等特点。


    儿童状态,是不是就是精神分析里的本我,是不是都像那种孩子一样的本能的状态?


    成人状态是不是就是自我,那种理智的状态?


    这两种理论其实有很大的区别。


    首先,从二者的理论渊源上来看。自我心理状态理论,英文为ego state,的确和精神分析有很大的关系。这里的“自我”与弗洛伊德谈的本我、自我、超我结构中的自我,是同一英文。


    其次,弗洛伊德所谈到的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是潜意识的结构,也就是说,我们是不可能直接“看”出一个人,他此时是本我的表现、自我的表现,还是超我的表现。


    也就是本我、自我、超我,是不可能从一个人的外在行为上看出来的。我们只能通精神分析,甚至有时需要大量的、长时间的分析,才能够分析出他的某一些潜意识里面的本我或者是超我的成分。


    自我,有一部分是在意识层面的,有一部分也在潜意识层面。


    而三种自我心理状态,是可以从外在行为上观察出来的。


    人际沟通中的3种心理状态


    例如前面的案例,主管说“你怎么又迟到了?这个月你迟到几回了,你说!”


    这个时候,是可以看到主管的肢体动作、听到他说话的语音、语调的,他可能显得非常的强势,手指正在指指点点,叉着腰,面部表情严肃,甚至显得有点凶……那么我们从他的行为、语音、语调就能够观察出来,这个时候他是处于父母自我心理状态里。


    同样,当李总平静地、不紧不慢地开口说,“小王,今天打卡晚了一分钟吧,是什么原因呢?”我们可以从他不高不低的声音,面无表情的脸上,看出他处于成人自我心理状态。


    儿童状态也是一样可以观察。


    也就是说三种自我心理状态,都是可以从外部“看”出来的。自我心理状态理论的这一特点——可观察性——也就有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去运用这一理论。


    本我、自我、超我的理论,在心理治疗里非常有用。但是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不可能运用这一概念来指导沟通。而自我心理状态理论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得到大量的运用,不管是亲密沟通、亲子教育,还是职场沟通都适用。同样我们也将之用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学习三种自我心理状态的目的

    • 第一、自我心理状态的可观察性,使我们就能够观察到沟通对象处于什么状态,并根据他的心理状态和自己的沟通目的,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来与之沟通。


    举例来说明:我观察到一个人正处于父母状态,就像上面正在批评人的主管。如果我是小王,我的目的是让他安心,这个时候我可以调动我的儿童自我心理状态,表现得顺从一点,甚至讨好一点,“主管,别生气了,下次一定不迟到了。”如此一来就达到目的了。


    • 第二,了解自己的自我心理状态,就可以灵活调整,调整我们的沟通方式,甚至影响自己的性格。


    例如,在工作中,我很害怕别人指出我工作中的不足,当别人批评我时,我就像小时候面对老师的批评不敢吭声一样。我觉察到自己处于儿童状态中,而儿童状态的应对方式,没有让我改变当前工作中发生的失误。当再次被领导指出不足时,我要调动自己的成人状态,思考一下领导说的是否有道理,我可以怎样避免类似的错误,从而让自己在这类事情上吸取到经验,而不只是害怕地不敢回应。长此以往,我会改变面对权威的应对方式,让自己处理得更恰当、更有建设性。


    再举个例子,一个成人自我心理状态较多的人,在工作场所里效率很高,但在下班后,与家人在一起时,可能不是特别会“玩”,容易像工作时一样严谨,让家人觉得无趣。如果觉察到这一点,就可以对行为进行刻意的改变,将自己的儿童状态调动出来,与家人开心地在一起休闲,也让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


    总之,我们学习这三种心理状态,目的是帮助自己去看到,对方处于什么状态,同时觉察我们自己的状态并灵活调整,来实现我们的沟通目标,丰富我们的生活。


    人际沟通中的3种心理状态
    特别提示


    • 第一,每一个自我心理状态中,都包含了认知、行为和感受。


    父母状态,儿童状态的认知、行为和感受较容易理解,就是像父母、儿童那样去认知、感受当前的情景,并做出那样的行为。


    举个例子,当你看到一只小蚂蚁,你很好奇,就像一个小孩子一样,你蹲在地上认真的看,你可能会猜想,这个神奇小蚂蚁是不是有什么魔法呀,它到底在干什么?你会像个孩子一样忘记了时间,不知不觉看了一小时,直到腿蹲得酸痛。当你猛然想到该去接孩子放学了,于是转换到了成人状态中,开车去了学校。当你全神贯注的看那只小蚂蚁时,你是处在你的儿童状态里的。


    但是成人状态里的感受如何理解呢?这里的感受指的是此时此地的、有利于应对和解决当下的问题的感受。例如,上述的案例中,你看完小蚂蚁,一看表,还有10分钟孩子就该放学了,你觉得有点着急,开始在心里计算时间。如果走着去来不及了,于是你决定开车去,这样,你大约5分钟就可以到学校,再用5分钟时间找停车位应该够了。此时焦急的感受,是现实存在的,你并没有急得不知所措,像个孩子一样大哭。这就是成人状态的情绪,是因为时间压力带来的,正是因为这样的情绪存在,你快速的调整了去学校的方式,由步行改为开车。


    所以每一种状态都包含了感受、认知和行为。成人状态里面同样也有感受,并且是此时此地的感受,至于这种感受是真正的情绪,还是扭曲的情绪,我们在以后的文章里会和大家作更多的探讨。


    • 第二,每一种自我心理状态,特别父母自我心理状态和儿童自我心理状态,它都是自己的。


    当我们模仿了我们小的时候的父母或父母形象的人时,他也是独属于“你”的父母形象。你的父母跟别人的父母可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正因此我们能够从行为层面观察出一个人是否处于父母状态。同时,你的父母形象和其他人的父母形像一定有不同的地方。例如,小时候,当你打碎了鸡蛋时,你的妈妈拿着抹布教你如何清理干净,而隔壁小强打碎鸡蛋时,她的妈妈会先把他吼一顿,然后再罚站。所以,你的父母状态与小强的父母状态是不同的。这里也有养育方式、性格等的影响。


    同样的,你的儿童状态与他人的儿童状态一样会有一些相似的地方,同时,也会有不同的地方。当你和长大的小强下班后去K歌,玩得忘记了时间,两人都在儿童状态里,开心的大笑,玩得昏天黑地,扯着嗓子唱……在回家的路上,你可能是很安心的,但小强却可能是很害怕的,因为担心妈妈再像小时候那样,因为回家晚了把自己打一顿,但其实他的妈妈已经打不动他了。你和小强的儿童状态依然有区别。


    所以,我们虽然可以通过观察,看出你的状态发生了转换,但如果想准确的了解到底转换到哪种状态里了,还需要其他的判断线索。



    人际沟通中的3种心理状态

    【作者简介】


    吴庆,霍然沟通分析心理工作室首席心理咨询师,主要从事个体及团体心理咨询(现场或网络),系中国沟通分析(TA)协会副秘书长,中国沟通分析(TA)协会湖北分会副会长,曾任华中科技大学特邀心理咨询师,武汉动感音乐广播FM936特邀心理专家。



    详细介绍请点击:吴庆老师简介

    链接


    手机:15802791997

    微信二维码:


    人际沟通中的3种心理状态 


    王学静,专职心理咨询师,国家二级咨询师职称,中国沟通分析高级应用顾问(CTASC),国际沟通分析协会会员,个案咨询累计时长1000+小时。专职于个体、团体心理咨询及心理培训(现场或网络)。


    详情介绍请点击:王学静老师简介

    链接


    【联系方式】

    手机:18910359013

    微信二维码:

    人际沟通中的3种心理状态 



     


    本文是《硬核沟通心理学》系列音频课第2节文字修订稿,点击下方“原文链接”可订阅收听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TA人际沟通

  • 0
  • 0
  • 0
  • 2.1k
  •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单栏布局 侧栏位置:
    粤ICP备2021099847号 心理测试 数据库免费下载入口 青少年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 亿达手游网 百外常识网 心情日记 日记大全 文辞网 生肖 剧情网 无弹窗小说网 美国能量咖啡 淘宝联盟 国外 深圳注册公司 戒烟贴 火车脚本网 小说圈 植发 蛋白粉 影视新闻 趣闻网 吃瓜网 风水网 今题网 外语人才网 商标注册 税务筹划 北京注册公司 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