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我是小点,壹点灵的点。
后台收到一位准新娘的私信:我下个月就要结婚了,和另一半感情稳定,但随着婚期的临近,我越来越担心。
因为从小我爸妈感情就不好,不是吵闹就是冷战,给我造成不小的心理阴影。所以很怕我的婚姻“重蹈覆辙”、不幸福。
这是很多围城内外的人,在面对个人爱情和原生家庭发生碰撞时,不可避免会进行比较和探讨的问题。我们就来聊一聊。
中国首档婚姻纪实观察真人秀《再见爱人》中说:没有人的原生家庭是没问题的。
诚然,生而为人,第一次做父母,难免诸多错失和疏漏。
拥有幸福长久婚姻的个人,其原生家庭也并非完满无暇,但可以通过不断地成长自愈,跳脱出来,开启属于自己的崭新人生。想要摆脱原生家庭之伤,就要先弄清楚它是如何影响婚姻关系的。家对其成员施展的影响不外乎四点:
安全感,是家最重要的一个属性。
想想我们小时候,是不是在外面一受伤就哭着跑回家,扑进爸妈怀里寻求安慰,那是最好的金创良药。
家是可以信赖的避风港,外面大风大雨的磨难都化为和风细雨的抚慰。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心理的安全感,指的是一种从恐惧和焦虑中脱离出来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觉,特别是满足一个人现在和将来各种需要的感觉。
当家庭无法给予这种最基本的感觉时,面对外界压迫,我们找不到释放通道,只能积聚在心,自舐伤口。
有句话说得好:如果可以不勇敢,谁愿意始终坚强。
缺乏安全感的人,习惯了一切靠自己,会刻意减少与他人的深层互动,因为原生家庭无法庇护的经验告诉我们:他人不可靠。
而婚姻是相互的依赖和牵绊,需要放心地交出自己、信任对方,余生休戚相关、荣辱与共。
原生家庭安全感的给予匮乏,阻碍我们如此全身心地投入。湖南衡阳一名六年级女生因班主任偶然叫她“宝宝”而当场落泪,孩子说:“我的爸爸妈妈从来没叫过我宝宝,你是第一个叫我宝宝的人。”孩子的父母在外地工地,并且已经离婚。
孩子从小缺少家庭关怀,旁人不经意的小小举动,就可能触发心绪开关,勾起前愁旧情。
小时候获得的宽慰太少,长大后投射在婚姻中,要么不知节制想要得到太多,要么战战兢兢觉得不配得到这么多。
控制和卑微一旦成为爱情的主旋律,就累人累己。认知心理学中有一个“认知吝啬者”的说法:我们经常根据显而易见的表面信息和简单有效的策略评估信息,并做出决策,即利用直觉判断系统,以减轻认知负担。
原生家庭就像一块模板,我们有意无意都在对其临摹,依样画葫芦地建立自己的家庭,除非格外关注,否则如无必要,我们不会多加更改。
因此,良好的原生家庭循环成就美好的婚姻,糟糕的原生家庭“遗传”到新家庭中。作为家庭中最弱小的存在,孩子总是适时扮演着听话以得到认同的角色,对父母提出的期望尽力遵守。
乖乖吃饭、好好学习、不要惹事、不要吵闹等等要求若被夸张放大,甚至下发“不遵守就赶出家门”的最后通牒,对孩子来说,无异于收到死亡威胁。
久而久之,对自我的认同就会习惯性地建立在满足他人要求之上,长大后,虽在理智层面明知这不合理,但感情上仍难一时扭转。
当我们在婚姻中有所付出时,便易把必要的退让当做巨大的牺牲,失去自我认同的不快感重新袭上心头,进而矫枉过正,疏离伴侣。
正如《热锅上的家庭》中所说:
婚姻开始变成陷阱——一个原生家庭的复制品。哈佛教授曾经做过一项调查:是什么决定了我们的幸福。结论中提到三个影响因素:
(1)基因。我们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拥有什么样的家族,流淌着什么样的血液,会影响我们感知幸福的状况,比例是40%。
因此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伤痛,最大程度亦不超过生命质量的一半,可战可胜。
(2)人生境遇。读什么样的学校,和什么样的人结婚等等外部环境,占比10%。
比我们想象的少很多,对不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之类的行为就是在这10%上做努力。
(3)正向行动。包括正向的思维模式和行动,占比50%。这是我们得以跨越过往深渊的关键。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著名的ABC情绪理论,就聚焦在正向行动的这50%,有助于我们以崭新的眼光看待原生家庭造成的万般裂痕。
A(Activating event)代表诱发性事件,即种种原生问题;
B(Belief)代表个体对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信念,即我们怎么看待那些既成伤害;
C(Consequence)代表个体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结果,即对伤害的反应。在揭露原生家庭背后的心理真相的著作——《热锅上的家庭》中,丈夫大卫和妻子卡罗琳的婚姻出现了严重危机。
他们不停地争吵,一开始是妻子愤愤申诉丈夫的不顾家,丈夫予以压抑回避的沉默,然后在丈夫咆哮怒吼地反击中,妻子崩溃委屈的败下阵来。如此反复循环,痛苦不堪。
最后家庭治疗师看穿了他们将原生家庭的问题带进婚姻的“把戏”:大卫之所以加班成瘾,并非出于经济原因或事业心,而是效仿他的父亲。
他的父亲也是工作狂,从小疏离的父子关系,让大卫想要得到父亲的认可、获得重视,因而有意无意地模仿他——拼命工作。
而卡罗琳从一开始的愤怒不满,到最后的委屈震惊,情绪转换的根本,是在争吵的过程中,将大卫视作了她强硬蛮横的母亲,小时候被训斥指责的无力感在这一瞬间袭来。
看似只是夫妻吵架,牵扯的却是两人背后的原生家庭。这就是同一件事,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角度引发的不同情绪、反应。
如果我们能用ABC理论理性地认识到这一点,把婚姻问题仅限于两人关系中,弄清楚到底是双方的问题,还是源于原生家庭的阴影,就可避免许多无畏的争执,多些有价值的沟通。知乎上有一位网友说:面对原生家庭的伤害,真正的救赎是放下,原谅过去做得不对的家人。见不贤而内自省,这段经历也让我的身边人避免遭受一样的伤害。
同样的事情在不同人的身上产生不同的结果,关键就是B——我们可以决定是让伤痕化脓溃烂,还是因切身懂得而引进慈悲之光。
高压下的崩溃让我们明白并接受他人的力有不逮和无常脆弱;
从小被忽视的孤独感让我们更能体察他人的落寞,更富于同理心;
打骂的疼痛让我们知道爱一个人的正确方式应该是呵护,而非暴力;
无边无尽的指责让我们注意分辨哪些是真实的缺点,哪些是欲加之罪。
降生于不可自选的家庭中,幸运或悲惨,仿佛打开一个生命盲盒,是令人开颜欢喜的玩偶还是无边痛苦的潘多拉,我们都得学着面对、接受。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万法唯识,三界唯心,已成之事A不可逆转,产生何样的结果C,则可以通过认知B来全权决定。因他人的不懂得造成的沉疴痼疾,长大后的你懂了,就用理性的认知之爱来自愈。在爱自己和爱他人的过程中,肯定自身的力量,变得更加成熟。
一如在有关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的著作《幸福的勇气》劝慰道:弱小既是一种局限,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武器。
随着慢慢长大,人要学会逐渐摆脱孩童时代的生活方式,摆脱自我中心性,学会爱他人,实现自立。
人生的主动权,从来不在父母那里,不在过往伤痂之中,也不在曾经那个弱小的自己身上,它如今就掌握在你手中。
与过去和解,才能拥有奔向幸福的勇气。作者信息:雯鲛,喜欢健身的心理学爱好者。
图片来源:pexels.com
壹点灵,关注个人心理成长,温暖而有力地爱着你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壹点灵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