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作者/编辑:伍小仙
| 分类:读后感
书友,你好,我是伍小仙。我今天要郑重地向你安利一本书:《江城》。
这是我2022年读完的第一本书。我在豆瓣给了它五星好评。
(豆瓣评分截图)
这本书讲了什么呢?
你知道涪陵榨菜吧?《江城》就是写涪陵的。
(涪陵榨菜)
涪陵在长江和乌江交汇的地方,以前归四川,现在归重庆。《江城》记录了涪陵人在1996年到1998年的生活状态。
《江城》的作者是个喜欢旅游的美国人,他的中文名叫何伟,英文名叫彼得·海斯勒。他出生在1969年,旅居过大半个地球。他走到哪里都会记录当地人的生活。
(何伟给中国学生上课)
来中国后,何伟写了三本很有名的书:《甲骨文》《寻路中国》和《江城》。这三本书并称“中国纪实三部曲”。
我最开始知道何伟是因为身边老有记者朋友夸他。他们说何伟是非虚构写作的高手。
记者,尤其是做深度报道的记者会经常谈到非虚构写作,但他们很少频繁地夸一个人是非虚构写作的高手。所以我记住了何伟。
其实何伟也是一个记者。他以前是《纽约客》杂志驻北京记者,给《国家地理》杂志、《华尔街日报》和《纽约时报》供过稿。我们现在看到的何伟的作品,很多都是他以前为报刊杂志写的。他的书也常常是稿件合集。
(何伟在采访)
在国外,很多人通过何伟的作品了解中国,他被评价为:最关注中国的西方作家之一。我这次读的《江城》就是美国一些大学指定的“了解中国的必读书”。
刚开始,我对何伟取得这么高的评价带有一点质疑。我在想,这会不会是老外们的自嗨?他写的东西不就是“一个美国人的中国游记”吗?
但我开始看《江城》之后发现:我低估了何伟。
他在这本书里提到了很多我习以为常到忽略的事,比如:
❖ 1、中国古人会夸女人的手细嫩地像葱根一样。
❖ 2、中国人在谈到犹太人时会有一点激动甚至崇拜。
❖ 3、中文“小姐”这个词的意思非常模糊。
❖ 4、中国人骂女人会骂“臭三八”,因为3月8号是妇女节。
❖ 5、在九几年的中国涪陵,有女人被拐卖给有钱的男人。因为男人有钱,女人选择了沉默,拐卖也不再是犯罪。
他在这本书里记录的中国细节丰富到让我叹为观止,比如:
❖ 1、中国人会莫名觉得所有外国人都喜欢喝咖啡,并且应该认识。
❖ 2、中文里有偷汉子、偷人的说法,但没有偷女人的说法。
❖ 3、中国人没有参与公共事务的习惯,对国家大事似乎漠不关心。
❖ 4、中国人对教育充满了无限尊重。
❖ 5、中国人凑在一起聊天,常常聊着聊着就开始聊钱。
❖ 6、中国小地方的男人喜欢留长指甲,他们觉得这可以证明自己平时不用干活儿,又闲又有钱。
有时候,何伟会提到一些连我都忘记了的中国传统,比如坟飘和抛秧。坟飘是上坟时挂在坟头的一种纸钱,抛秧是把秧苗抛出去的种田方式。
何伟很克制,不会让自己的情感在文字里喷薄,也不会急着去评价什么,像个冷漠的看客。但他持续地、巨细无遗地记录这些东西,让我有点感动。
(何伟接受采访)
在书的某一章里,他写到了三峡工程。他说——
江水快要淹没那块砖头的时候,几只昆虫疯狂地爬上了干燥的顶部。眼看着它们的小岛就要没入水中,昆虫们不顾一切地逃离了。
”
这样的话看起来淡淡的,没什么说教,却又很有韵味。
也许因为何伟是美国人,他对一切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都异常敏感。而透过他的敏感,我恰恰看到了一个新鲜的中国。我忽然意识到:如果我把习以为常的事情串联成线,我就能理解一些宏伟的课题。
(涪陵)
这种奇妙的感觉支撑我连续阅读《江城》。
让我惊喜的是:《江城》不止如此。它还可以让我对当下的中国有更深的理解,这是这几年我读过的书和报道没有给过我的。
从大概2020年开始,我逐渐意识到,我听说过的好书基本都是小说,并且年代久远。我常常读不懂这样的书,也认为它们和我的生活没有那么紧密的关系。
我开始去找当下的深度报道,但我发现媒体热衷于描写商业故事。我可以轻易在网上找到一个商业大佬的传记,可以轻易看到北京、上海各种城市人的生活状态,却从来不知道小地方的普通中国人过着怎样的生活,或者说,不加粉饰的中国小人物过着怎样的生活。
《江城》满足了我的这种好奇。
何伟在《江城》里写了很多小人物。比如:
❖ 1、涪陵的一个女孩儿因为流产并发症被送去医院,后来她被学校开除了。这事弄得人尽皆知。女孩儿的爸爸气得不行,因为她的姐姐也未婚先孕过。这在小地方不得了。
❖ 2、涪陵的一个“小姐”和所有中国人一样,对外国人充满好奇。她会在公共场合补粉,也会在大街上堂而皇之地挽何伟的胳膊。当何伟说自己有女朋友,她会说:这有什么关系?
❖ 3、涪陵的一个中国男人出轨了,他很爱自己的女朋友。他和老婆关系淡漠,和老婆的娘家人形同陌路。他告诉何伟,他结婚只是因为发生了性关系。他说:在中国就是这样,如果发生了性关系就一定要结婚,哪怕两个人并不合适。他还说:我的婚姻生活很不愉快,但我老婆并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对。也许在她看来,这就是婚姻。
……
(涪陵现在的夜景)
何伟是在1996年到的涪陵,他记录的应该是中国75-85年的一代人。可是,这些故事用在今天的中国好像也没有特别不合适。我在想:到底是什么,让一些隐秘的东西延续了二十几年?然后我忽然明白了“中国”是怎样无孔不入地渗透了我自己。
总之,我建议你快点去读这本书,我担心它会不见。

『猜你感兴趣』

伍小仙,90后,天蝎座,写手&内容运营一枚,有3年+新媒体工作经验,文字功底扎实;平时喜欢看书、听音乐、追剧、旅游、撸狗~
约稿/交友,可以Call我:188-2367-9460(微信同)。
戳以下关键词可以直接阅读相关文章:
「书痴读书」文学类书评
《岛上书店》 | 《如何成为一个妖孽》 | 余秀华 | 《欢乐英雄》 | 蒋勋《舍得,舍不得》 | 张爱玲《流言》 | 20本诗集合集 | 《洛丽塔》 | 《月亮与六便士》 | 《地下铁道》 |《芳华》 | 《纳兰容若词传》 | 《北京,北京》| 网络言情 | 《解忧杂货店》&《时生》 | 《查令十字街84号》| 《东京一年》 | 毕淑敏 | 大冰 | 岩井俊二《情书》|林清玄 | 爱情故事合集 | 《痴人之爱》 | 《包法利夫人》 | 《坏血》 | 《人间失格》 |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 《乔布斯传》 |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 方方《武汉日记》
「书痴读书」艺术/设计类书评
小顾系列书 | 《我投下一枚炸弹》 | 贾樟柯《贾想》 | 《赖声川的创意学》 | 《傅雷谈艺录》 | 《艺术的故事》 | 《千面英雄》
「书痴读书」社科类书评
“钟芳玲”书店系列丛书 |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 《送你一颗子弹》 | 《香识》 | 雾满拦江 | 《致年轻律师的信》 | 易中天《品人录》 | 柴静《看见》|《西藏生死书》 | 费孝通《乡村经济》&《乡土中国》 | 郝明义《工作DNA——鸟卷》| 《图解<易经>》 | 《苏菲的世界》 |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 《人生的智慧》 | 《第三种黑猩猩》 | 《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 《明朝那些事儿》| 《社交媒体简史——从莎草纸到互联网》| 《第二性》| 《人类简史》&《未来简史》
「书痴读书」经管类书评
《大数据时代》 | 小马宋《那些让文案绝望的文案》 | 黄有璨《运营之光》 | 《穷爸爸,富爸爸》 | 弱传播 | 《关键对话》 | 吴晓波《激荡三十年》| 《巴菲特致股东的信》
「书痴读书」心理学类书评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 《拖延心理学》 | 《爱的五种语言》 | 李中莹《亲密关系全面技巧》 | 武志红 | 《被讨厌的勇气》 | 《梦的解析》
「书痴读书」文艺地小记
连锁书店“言几又” | 杭州木心咖啡馆 | 杭州图书馆佛学分馆 | 杭州纯真年代书吧 | 中资海派出版社 | 西西弗书店 | 广州寺庙 | 阿里园区-枫林晚书店 | 婺源 |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 深圳大芬油画村 | 诚品生活(深圳) | 深圳律簇法律金融书吧 | 春天,杭州值得打卡的小店 | 泰山 | 深圳溪木素年书店
「书痴读书」个人经验
杭州师范大学 | 深圳和杭州的区别 | 开书店为名做传销 | 一年半+英语学习 | 新媒体运营小白 | 改造出租屋 | 要不要养条狗 | 裸辞 | 中国女工人 | 十万+ | 运营干货 | 简历制作 | 排版内行技巧 | 律师,新媒体 | 合唱团 | 避开工作中的坑 | 租房血泪教训 | 女生独自旅行
「书痴读书」生活类书评
「书痴读书」外文类书评
「书痴读书」其他
「书痴读书」特色书单
最好别在朋友圈晒的23本书 | 我的14本心头好 | 27本知名书的踩雷报告 | 童书合集 | 诗集合集 | 爱情故事合集
戳下面的在看心想事成
↘↘↘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书痴读书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