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最近在大健康创业社群里,经常看到大家讨论这些问题。大健康行业的发展如火如荼,到底有什么样的商业机会?大健康行业的发展趋势会怎么样:哪些健康产品将最好卖?心理健康行业大爆发,大健康产业个人如何创业?
我们会发现医药行业过去的几十年,每一阶段都会有一拨行情,比如开始的处方药阶段、后来的广告模式、再后来的招商阶段、基药阶段、控销阶段。。。,每一拨行情都会早就一波企业和人,下一波行情无疑是终端大健康行情,希望你不要再错过!
10月25日,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并发出通知,明确提出到2030年健康产业总规模达到16万亿!
伴随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以及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从治病治疗到疾病预防已经成为健康新常态,保健产品的常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2016年5月飞检以来,药品越来越难操作,毛率低、风险大、过票难,大健康产品终端需求旺盛而且刚刚开始,毛率高,花几千块自己注册个商贸公司就能正规经营再也不用担心过票和被查问题,何乐而不为!
问题是,什么样的产品相对稀缺,也最有市场前景,还没有风险呢?本文为您分享的心理健康产品便是这样的产品,而经过颜先森亲子验证测试的心理健康内容创业项目,就是创业致富的好项目。
互联网行业与心理健康行业的发展都如火如荼,如何将互联网内容创业与心理健康行业结合起来?本文分享一个全新的模式,即使是兼职文案,也可以转型心理健康行业,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这是一个文案兼职与心理咨询师必看的心理健康内容创业项目。如果你是自由撰稿人,公众号写手,内容创业者,心理咨询师,一定要看完,全是干货哟!9月12日,在央视网的晚间新闻中报道:抑郁症,正在成为仅次于癌症的人类第二大杀手,全球预计有3.5亿人患病。
这意味着,很多人都有患上抑郁症的可能。然而,在庞大的抑郁患者群体里,仍有约30%的患者对抗抑郁药物无反应,而在有反应人群中只有1/3的患者获得临床缓解。
紧接着,卫健委关于学生体检需要增加抑郁症检查、产妇做产检要增加抑郁症检查的相关通告,也引发了广泛关注。
随后,这几个话题也悄悄登上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热搜榜:“抑郁症成第二大杀手”、“抑郁症成仅次于癌症的人类第二大杀手。”“抑郁症成仅次于癌症的第二大杀手。”等。
心理健康行业被空前关注,千亿市场一触即发
看到这些,很多心理从业者不禁有个疑问:难道一直不愠不火的心理健康行业就要爆发了吗?国家政策这么给力,是不是给心理咨询师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的?
如此一来,颜先森估计很多原本打算放弃较高学习门槛的心理健康行业的同学,又开始蠢蠢欲动,准备撸起袖子大干一场了。
之所以说心理健康行业是一个学习高门槛,因为据一些已经学有所成的心理咨询师分享:心理健康行业是一个需要终生学习、学习方面投资巨大的行业。
无论是购买相关专业书籍,还是报名学习名师的课程,都价格不菲,要想达到一定高度,普通人可能要投资数十万才能称之为专业。
不过政策归政策,要落地执行,不仅需要广大劳动人们的思想意识不断提高,懂得进行自我心理健康管理,而且,这也并不意味着,过去不被重视的心理咨询师等从业者,会因此平步青云,改变过去变现难,投入与回报不成正比的畸形局面。
值得庆幸的是,这至少释放出一个信号:心理健康行业在疫情之后,已经受到了国家的重视,说不定真的要爆发了。无论怎么说,这毫无疑问对于心理健康从业者是一个利好消息。
虽然国家政策不一定会立竿见影,让心理健康这个行业快速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
但是相信普罗大众身处2020年,一定会因为各种负面社会现象、以及疫情之后人们对于生命价值、人生意义的理解等思想意识的不断提高,而迎来心理健康行业新的春天。
实际上,从商业的角度,颜先森对于这个行业的发展,一直是抱着乐观态度的。
但是,从人性的角度,颜先森又和每个人一样,希望这个世界歌舞升平,心理健康行业最好不要过于膨胀。而是是国富民强、国泰民安,所有人都能健健康康、快快乐乐过日子,永远不需要心理疗愈。
不过现实很残酷,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毕竟每个人的成长环境,面对的生活压力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不能期望每个人都那么积极向上,没有任何的负面情绪。这也许就是我们无法理解一些变态的社会现象存在的根本原因。
这正如我们不能指望人们长生不老、从不生病一样,因为生老病死是普世规律,谁也无法逃避。
而心理问题,虽然并不一定都是心理疾病,但是需要我们像对待亚健康一样,重视它,从而用科学的方法远离它。
颜先森想,这或许就是卫健委将世卫组织的这个数据正式公诸于众、并终于将一些落地的方案列入日程、快马加鞭快速推进的根本原因吧。
经过调研,颜先森初步认为,在国家政策、人们思想意识的变化下,心理健康行业是一个即将爆发的大市场,而且市场容量在千亿级别。
心理健康行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商业模式?
尽管对于有心理问题的用户来说,心理健康服务几乎已经成为了刚性需求。但是对于心理健康从业者来说,似乎并没有因为其在专业层面的付出,带来与其付出成正比的回报。
所以,颜先森也看到,心理健康管理,在很多时候是被当做公益事业来做的,而心理咨询师这个社会角色,却处于有名无分、心有余而力的尴尬局面。
因此,既然心理健康在大多数时候是公益事业,就是有爱心的社会人士,贡献一些绵薄之力,而其实际作用,可能离真正的专业治愈方式,还有很大的距离。
况且,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快,所有人的时间都很宝贵,即使我们有这颗爱心,又有多少人有这种动力,不索取回报,源源不断的为这个公益事业付出呢?
另外,付费的时代已经来临,去医院看诊一个挂号费也不下几十元,甚至有人调侃这个挂号费太贵:敢情医院的医生都是宫廷御医啊,哈哈。
如果从这方面分析,心理健康行业的市场化、商业化也是必然,而心理咨询服务的价值也理应被肯定、被尊重、被兑现。
颜先森认为,这也是确保整个心理健康行业从业者积极参与,提升行业职业化、专业度的关键所在,从长远来看,这是良性健康的生态循环,也是利大于弊的。
但是,心理健康行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商业模式呢?其实,前人已经做了无数种尝试,只是很可惜,截止目前,似乎也没有一种非常好可行的模式,能够同时解决心理咨询服务端、消费端的根本问题。
所以,颜先森多年以来,一直致力于对该行业的现状进行深度观察,期望在这个环节能有一些新的发现,也能为心理健康行业的商业化,找到一些新的可能。
心理健康行业的普遍现状及用户痛点
以颜先森多年对于心理健康行业的观察,心理健康行业面临的问题是多而杂的,这不仅影响这个行业的飞速发展,也阻碍着其市场规模的持续扩大,以及在商业化层面的实践与落地。
其一,此前行业形势不够明朗,相关政策支持也是刚刚起步,用户对行业认知度低。一个行业是否处于健康平稳的发展状态,可以从其全职从业人数、行业市场规模去窥见一斑。
但是心理咨询行业多数为兼职从业者,目前市场规模在百亿左右,与千亿市场的容量相差甚远。
其二,因为用户认知度低,所以付费意愿弱。众所周知,用户之所以为一项产品或者服务付费,首先是得益于其对产品与服务价值的认可,否则会被用户认为是坑蒙拐骗,借助套路赚钱。
而心理健康行业有一个特点,就是海外的发展领先于国内,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临床实践层面,发达国家的哲学、心理学理论层出不穷,国内却鲜有相关研究成果及惊世骇俗的理论。
因此其价值得不到市场的认可,其付费意愿之弱是可想而知的。
其三,商业化模式过于单一,相关机构也并不一定十分专业,导致用户端的问题无法真正被解决。
对心理健康行业有一定了解的都知道,以用户群体最大的抑郁症来说,随着抑郁症被人们认识得越来越深刻,其已经被界定为医学范畴,并非单纯的心理干预就可以解决的。
因此,除了抑郁症以外的各种心理疑难杂症,只有市面的泛心理理论才能得以治愈,但是效果却难易被度量。
而主流的商业化模式,就是付费心理咨询。但是这种模式,因为缺少可量化的效果衡量指标,往往用咨询的时长来进行计费,显然是不够科学的。甚至有一些心理咨询机构,挂出来的心理咨询师,服务价格论资排辈,也难免有过度包装、营销味过浓的嫌疑。
其四,互联网信息纷繁复杂,原本是可以帮助人们更多的了解心理健康行业的。
但是,因为用户对这个行业知之甚少,所以容易被一些伪科学、泛娱乐的心理知识所误导,从而难易甄别专业的心理健康知识、产品与服务。久而久之,用户就会对这个行业丧失了信任度,认为到处都是套路。
其五,国内专业的心理健康行业人才匮乏。因为上述问题,心理健康从业的积极性不够,难易集中精力钻研专业问题,更多的是停留在商业层面,以营利为导向,从而走向了从事该行业初衷的另外一面。
这就导致了,真正有心理问题的用户,无法解决自己的问题,也会导致丧失行业信任。因此,心理健康貌似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一边是心理咨询师的过度营销,另一边却是用户的心理问题没有被真正解决,甚至被关注,从而无法发挥其真实的市场价值。如此,用户不为服务买账,甚至感觉不到心理健康服务的价值也是必然的。
实际上,除了心理咨询服务外,心理健康的产品也非常多,只是目前在其商业化方面,所占有份额只是杯水车薪,远远不足以支撑千亿市场规模。
例如,除了抑郁症相关的药物、治疗服务外,心理测试题、心理课程、心理类图书、音像资料、助眠、舒缓神经类的产品,都是与心理健康行业密切相关的,如果能在这些领域有一个质的飞跃,相信这个行业的爆发也将指日可待。
探索互联网内容创业+心理健康的商业化可能性
众所周知,目前是一个直播时代,网红带货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高频的谈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头部的直播、社交媒体平台,多数是大而全,而且信息泛滥。
如果心理健康相关的产品与服务,需要依托这些喧嚣、热闹的平台,恐怕会更令人心生焦虑,无法真正解决问题。
所以,颜先森认为,心理健康平台理应有一个更加纯粹、干净、宁静的平台,来完成相关用户的一些内心诉求。
于是,多年以来,颜先森也在探索将互联网内容创业与心理健康,甚至社交电商相结合的模式,来助力心理健康从业者、心理咨询师进行商业化变现。
与此同时,颜先森因为从事兼职撰稿,也深刻理解到,很多互联网内容创业者、撰稿人、公众号写手等,也缺少自己的行业定位。
他们通常是为甲方写稿,无法形成一种长期的行业知识积累,以及个人品牌效应。因为,颜先森做了一个大胆的假设,有没有可能为这些写手提供一个创业方向,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
当然,有道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你对心理健康行业无感,恐怕就没法按照这个思路发展内容创业事业了。
不过,还是建议你选择一个行业,来深耕自己对这个行业的理解,提升对于行业的认知。相信基于此,你的内心对于内容创业一定更加坚定,也更有可能在这个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颜先森畅想的这个模式,也并非独创,只是目前尚且属于空白区。
也许这个模式,就像海外的品牌ins,国内的小红书或者抖音。但是因为专注于心理健康,专注于心理健康知识、产品与服务的分享,让每个心理健康从业者、内容创业者都有打造个人品牌、树立行业专业度的机会。相信这个模式是可行的,更是对这些大型的、综合的内容平台的降维打击,未来也将大有可为。
简而言之,你如果是一名心理咨询师,或者对心理健康行业有浓厚兴趣的内容创业者,只需要这样做,就可以变成这个模式里的一员,让自己发光发热,不只是奉献爱心,更能进行商业化变现。
例如,你通过分享自己的心理日记、成长故事,看过的心理类图书、影视,听过的心理健康课程、咨询过的心理咨询师等,为更多人带来帮助,就可以为自己谋一份事业。
当然,如果你想分享一些付费的产品与服务,本平台也可以借助已有的资源,免费提供渠道。
颜先森独创的自遇心理(ziyuxinli.cn),就是在做这样一个假设,并经过了前期的小试牛刀验证,确认是完全可行的。
如果你有兴趣,欢迎加入我们内容创业团队,一起开启创业之旅哟!
如果你还有不明白的,可以立即扫码加颜先森小助理@小遇(微信号:ziyusns),具体了解。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