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关于“家”危机的思考
知道人
当全球工业文明大踏步前进之机,绝大多数人都低估了世俗的变化速度,突然地低生育率让人口红利预期戛然而止,也让疫情困顿中的民众尤是青年一代更多了一层阴影,不少专家不以为然地说“所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起来后低生育率都跟着会出现,中国也不例外,不用惊慌。”但中国的情况叠加有加速的离婚率、不婚率、不育率、不再婚率,恐怕不是简单的重复别人的路,怎么看,都感觉着文化解构在背后枝繁叶茂地生长着。解构什么呢?没错,就是“家”,家没有了,尚还在乐观氛围中的家国情怀(比如影视《长津湖》类)毛将焉附呢?
自我意识的觉醒,人权的泛滥,私权的神圣不可侵犯,把世界一直推向一个极其精致的物质文明,一些先强大起来的个体借助金钱与科技的力量不再觉得无助,家的庇护作用在逐步消弥,当金钱成了绝对主流的价值标准,个人在社会风气中突然就失去了从前珍爱的家庭温暖,夫妻恩爱,孩子感恩的尊重,这些情感类的东西仿佛一下子陈旧到拿不出手。那个以庇护与温暖为主要特征的“家”已经岌岌可危,还剩下什么呢?约略只剩下孩子还需要十几年的成长,对于大多数个体,可能到中老年后才会感受到的生命天然的孤独,才想起“家”的温暖。可是如果你中年时候才知道需要“家”,“家”又哪里是你一念起就能生成的呢??
人类迁延数万年,哪一个国家,哪一个群体(集体组织)连绵几千年没有消亡?恐怕只有家族是最长久而经得起的组织单位了,大家可以查查各姓氏族谱,感受下。历史是过去的最好诠释但未必是今天的依据,今天个体能力的提升,科技的辅助,人类任一正常个体自我适应社会是少了许多问题,人类的繁衍也开始了机器代孕的尝试,人权、私权让私心膨涨,风吹雨打下“家”已难是一个安详的港湾,“家”还是必须的吗?我想这个是不是到了应该用法律明确的时候。
个人倒觉得,顺势选择的话,应该是确定为多元,即个人可以选择一个人过一生,也可以选择男女俩人过一生(结婚不育),也可以选择两人以上(即结婚并要小孩)过一生,还可以选择一个人带小孩(即各种原因的单亲家庭)。同时用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长辈不得以语言或行为暴力胁迫子女结婚与生育。但同时法律与国家政策、地方政策、单位规章应向鼓励与保护生育夫妻明显倾斜。而文化风俗上个人叫独居不称为家,而自愿建立家庭的人,必须在拿结婚证前先接受指定的家庭观教育并通过测试,这样至少给新建立的家庭在未来能否经营得温暖且欣欣向荣提供了较好的理性保证。
发展是硬道理,越发展,个体野心更大更异,但生命是个周期股,从前见山是山,后来见山不是山,再后来见山还是山,生命无论谁终归只是百年风华与场景的体验,来去一场空,各人有各人的天分、能力与运势,各人本就该有各人在各个阶段(时间)的不同选择,但选择了就要担当得起,遵从选择对象的普遍的道理。
选择“家”的,就必须要担当起“家”的责任,拜托你得认真考量:家是什么?家给你带来什么?你的角色?你要承担些什么?所有其他家人的定位及与你的关系?所有可能的动态变化下你可能的随之变化的心里准备,而无论内外环境如何变化,确保家的稳定运营与发展是所有家人都必须有的神圣的责任与义务,而家长(家庭舵手)是核心,一定要有“家心”,而不是“私心”,任何家人没有严重的拆家之举就没有放弃的道理。
“家”是所有家人安全、温暖的港湾,家是过的松散组织生活,组织必须遵守组织规则,“家”也是成长与蓄势待发的出征地,“家”也是最后送走躯体告别世界的终点,“家”最美最美最令人向往的是“让心安放的地方”。
( 知道人 2022年2月9日)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