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精神病药物通常被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有时也用于辅助治疗其他精神疾病。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SGAs)具有的5-羟色胺受体阻断作用使之在认知、情感、减少副作用等方面更具优势。临床数据表明,服用SGAs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强迫症状(0.5%~55%不等),而氯氮平更容易出现,可能是因为氯氮平阻断了5-羟色胺1C、2A、2C等受体,其产生的药理作用和目前认为的强迫症发病机制接近。其他SGAs(如:奥氮平、喹硫平等)也有类似的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强迫症状的报道。
对于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强迫症状,可以考虑在精神病性症状稳定的基础上将诱发强迫症状的药物减量,若症状反复可以考虑换药,也可以考虑使用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或者阿立哌唑等来治疗强迫症状。
精神活性物质是指摄入人体之后影响思维、情感、意志行为等心理过程的物质。最常见的能引起强迫症状的有苯丙胺、可卡因等。
存在苯丙胺滥用或依赖的患者中有大约6.9%会出现强迫症状,可能与苯丙胺的摄入会影响大脑皮层-纹状体环路中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有关。可卡因滥用或依赖的患者出现强迫症状的概率为1.9%,可能是因为可卡因会影响神经递质的转运体。
除外上述两种物质,有个案报道哌甲酯也能引起强迫症状。哌甲酯是一种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药物,其同样具有一定的中枢兴奋作用。
对于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强迫症状,不同药物所诱发的症状出现的时间不尽相同。研究表明,强迫症状的出现可能与氯氮平的剂量有关,即:氯氮平的剂量越大,强迫症状出现的概率越高。强迫症状的出现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而言又是一个新增的心理负担,可能导致患者服药的依从性下降,影响患者疾病的康复。因此对于家属而言,应该密切关注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行为变化,是否表现出重复的动作,或经常陷入反复的思考当中,及时告知医生,由医生来评估症状并进行处理。
对于精神活性物质引起的强迫症状,毫无疑问及时停止使用相关物质是非常有必要的,甚至有时必须寻求物质成瘾专业医生的帮助。但在这里我们想从另外的方面来给家属提供一些建议。在对苯丙胺相关强迫症状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研究对象中大约有3.3%的病人是先有的强迫症状或确诊过强迫症,之后才出现的苯丙胺依赖。这些患者可能是由于强迫症状带来的痛苦无法缓解,或者是同时存在焦虑等其他共病的精神障碍,从而选择使用精神活性物质来改善症状,因此及时、规范的就诊对于明确诊断及治疗方案来说十分重要。
文稿:阮翰阳
编辑:韩慧琴
审校:王振
强迫症诊治中心前身为成立于2002年的强迫症诊疗研究中心,2017年更名为强迫症诊治中心。该中心主要依托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致力于推进强迫症的规范化诊疗、康复和预防,提高强迫症的知晓率、治疗率、临床治愈率,降低复发率。目前已形成以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为主、物理治疗为辅,并开展科普教育和社会功能康复的整合式治疗模式。
更多专业科普知识请关注以下公众号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强迫症诊治中心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