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点,壹点灵的点。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觉得:不会自私的人,有时更让人头疼。
有粉丝分享了一个故事,自己的母亲脸皮太薄,怕被人说“自私”,对人有求必应。
自己紧巴巴的,别人张口借钱,她就给。
最过分的一次是,女儿在医院里躺着等手术费,又有人借钱,妈妈竟然把看病的二十万直接转给别人。
心理学中自私的解释为“一种不受欢迎甚至是不道德的特征,而利他 (Altruism)则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受欢迎的、道德的特征”。
而我们从小也被教育要懂得奉献,不要自私。
但实际上,自私(Selfish)并不都是坏的,利他 (Altruism)也并不都是好的。
有的“自私”,为个人带来了良好体验。这一类的自私在心理学中被称为“健康的自私(Healthy selfishness)”。
健康的自私是个体自我关怀(Self-care)或是自爱(Self-love)的一种体现。是我们关注自己的个人幸福、成长和自由时所做出的一些行动或选择。
当我们开始更多地爱自己,我们各方面的表现或许会更好。
正如开篇举出的几个例子,上班前赖床几分钟,帮助我们迅速补上将要充电满格的能量,是为接下来一整日的工作准备。在健身房里挥洒汗水,是为了提升自己的体魄……
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提出了自我关爱的概念(Self-care),他认为,不是所有的自私都是邪恶的代言,自私也有它好的一面。健康的自私来自于强大的灵魂,可以让个体更加强大,予人以力量。
自我关爱将给个体带来可贵的幸福感,这是它的美。
所以,健康的自私与不健康的自私(Unhealthy selfishness)完全不同。它能成为个体的补给。
同样,健康的自私反对不经思索的利他行为,即病理性利他(Pathological Altruism)。
Oakley 等人2016年发出一份论文中,定义了病理性利他的概念,即个体将他人的需求不合理地排在自己之上,并造成了自我伤害(Self-harm)的可能。
病理性利他的动因一般是为了取悦他人,得到认同,或避免批判和拒绝。
病理性利他的人经常抱有这样的想法:“我生命中的首要任务就是得先满足别人的幸福”,然而,这种“看似“无私”的利他,很容易让人失去自我。
当一个人抛弃自我,一味追求他人的认同而行事时,这样的无私,虚假无力。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 )用一个戏剧角色“大鼻子情圣西哈诺”(Cyrano)解释“病理性利他”。
西哈诺是充满才华的诗人,却相貌粗鄙。他不敢向心爱的表妹表白,反而帮助别人写情书来赢取自己心爱表妹的芳心。
放弃了追求爱人的权利,又罔顾对方的意愿,这样的行为真的会让彼此获得幸福吗?
健康的自私有它的美,当我们开始关注、了解自己,找到自己的力量源泉时,我们所获的辛福感,将是自身所赋予的更深层次的满足。
很多时候,我们真的不需要当“大众圣人”,一味“压榨”自己迎合他人的期待。
在为他人之前,先想想自己,适当的矫情,为自己的考虑、打算一下,其实会更好。
在心理疗法(psychotherapy)中,治疗师们也常会在有需要的情况下鼓励来访者多为自己考虑,带入健康的自私这一概念,比如:
在无尽繁忙的工作循环中,适当给自己安排一个简单的假期,很多人都会觉得“一个假期之后整个人满血复活”、“我最近坚持去健身,感觉整个人状态还不错诶”、“睡了一个回笼觉,精神好很多”……
为自己找到的最深层次的满足感、幸福感是疗愈自我,调整自己最好的选择。
爱自己多一些,这简单而直接的话语下是有其深意的。
做更好的自己,爱自己,关注自己对健康的需求、对知识的渴望、对宁静的向往……
每个人都有自私的权利,这种对自私的追求并不会损害到他人的利益,但又能帮助自己变得更好,有何不可呢?
希望你我都可以找到一个既能满足自己需求,也能满足他人的需求的平衡,学会是适当地“自私”。
Bachner-Melman & Oakley (2016). Giving ‘Till It Hurts’: Eating disorders and pathological altruism.
Bernard Reginster (2000). Nietzsche on Selflessness and the Value of Altruism.History of Philosophy Quarterly.Vol. 17, No. 2 (Apr., 2000), pp. 177-200 (24 pages)
Doyle Gentry. The Role of Healthy Selfishness in a Happy Life.
Kaufman & Jauk (2020) Healthy Selfishness and Pathological Altruism: Measuring Two Paradoxical Forms of Selfishness
作者:境Jing,关注身心健康的认知行为发展。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健康心理学硕士,英国Exeter大学应用心理学学士。
壹点灵,关注心理成长,温暖而有力地爱着你。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壹点灵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