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精馏装置而言,装置温度升高,还有一种可能。
即:所给的热量可能使正常的,但是,进入精馏塔的物料不足。
通俗地说,就是空锅烧水。
本来,进入装置的物料通过精馏,清轻的组分上行出塔,浊重的组分下行出塔,
这样的过程是要吸收并带走热量的。
进入装置的物料减少,但供热正常,
一部分热量就不能通过精馏被带出,而是被装置本身吸收了,
于是造成装置温度升高。
通常所说的阴虚发热和劳热,就类似于这种情形。
这种发热上火,是由于津液不足造成的。
所谓津液,即人体中参与生命活动的水液,也就是“有用的水”,
包括了人体的血液、唾液、粘膜分泌的粘液、肠道中的消化液、关节中的润滑液等等。
本来,人体的津液应该是充足的,
有了津液的作用,人体可以正常地蓄热、散热,
并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津液不足,人的蓄热散热功能就会受到影响。
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发热、上火。
并且,这种因津液不足造成的发热上火,
有一种热从骨头里面透出来(骨蒸潮热),喝水也扑不灭的感觉。
同时,由于缺乏津液的滋润,
人的皮肤、口腔、鼻眼、舌面等部位干燥开裂;
消化道干燥,大便干硬难解;
关节缺乏津液润滑,感觉酸痛;
身体缺乏津液供给营养,觉得疲劳。
与之前说的热量过剩的发热上火的亢奋不同,
这种发热上火,人整体是比较虚弱的表现。
津液不足一定程度,人的正常生命活动就要受到影响。
表现就是人不能受折腾,稍一劳作就不舒服。
大家常说这是“虚”了。
因为虚,所以治疗这种上火,除了必要的清热之外,
主要得靠“补”。
补什么呢?
首先当然是补液。
补液不完全是补水。否则喝水就可以治病了。
这里说的补液,更重要的是让普通意义上的水,变成对生命活动有用的“津”。
因此,就要用到麦冬、地黄、麻仁之类的药来滋阴生津。
如果津液严重不足到血也受到影响,还要考虑用芍药当归之类养血。
病情急迫时,得考虑用血肉有情之品,比如阿胶。
其次,得考虑补气。
如果阴虚、津液不足只要补液的话,那用挂水的方法就行了。
事实上是,用挂水也只能解决一小部分津液不足的问题。
很大一部分阴虚津伤的人,挂水也没用。
这就是现代医学局限的地方,或者说是传统中医的优势所在。
即:对“形而上”的气的考虑。
津液不足而阴虚,虽然伤的是有形,
但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有形的损伤,最终必然会影响到无形的气。
所以,生脉饮除了麦冬五味子,还要有参(参本身除了补津液,也有益气的作用),气虚厉害的还要加黄芪,构成黄芪生脉饮;
炙甘草汤除了甘草、地黄、麦冬、火麻仁、芍药、阿胶等滋阴润燥养血的药,
还要靠桂枝、黄酒温阳行气;
六味地黄丸除了用大量地黄滋阴外,还要加入山茱萸和山药益气养阴(当然,此二味也有滋肾之功)。
除此之外,必要的时候,还需要清热。
因为一些让人难受的症状,比如骨蒸潮热,还是需要及时消除的。
但这时的清热,用栀子连翘黄芩之品就不够了。
因为这些药用来清上焦的热,或者腔子里的郁热尚可,
现在是从骨子里都发热了。
还用精馏装置来说明:
物料不足时,精馏塔里根本没有多少蒸汽从塔顶出来,
这时候,加大塔顶的冷凝器的冷却水量,是没用的,
要想给装置降温,除了要加大物料流量(补液),
还得提高精馏塔的精馏效率(现实当中不换装置大概很难做到,但对于人体则比较好办,补气即可),
最后,如果装置温度一时不易降下来,就要给精馏塔本身散散热。
但精馏塔本身散热,和加大塔顶冷凝器水量,是完全不同的清热方式。
除了散热,最好还能考虑“热量回收”,
把这部分散去的热量重新用于精馏。
这在中医中,叫做封固相火。
所以,对于阴虚骨蒸潮热,一般会用到黄檗、地骨皮、知母、十大功劳等药物。
此外,由于滋阴补液的药物,大多数都是滋腻之品,
还得考虑助脾胃的运化。
所以炙甘草汤里要有生姜;
六味丸和引火汤中要用到茯苓;
竹叶石膏汤和麦门冬汤中要有半夏。。。
同样地,在现实中,真正很严重的和单纯的阴虚上火还是比较少的。
有不少人倒是有轻微的阴虚和津液不足,
文中提到的几个方子,可以自行研究,
还有清肺救燥汤、增液汤等,
今后若有工夫,猫再详述。
其实,用今天所说的思路,尽可以解决问题。
比如轻微的阴虚和津液不足,不一定要吃药,
一般人会想到食疗,例如吃银耳之类。
读完此文,希望大家能够知道什么样的上火可以吃银耳调理,那就很好了。
如果能够从补液、益气、封固相火、助运四个方面,对自己吃的银耳汤进行改良,那就更赞了。
还有不少人的阴虚症状中,还夹杂着气机不畅等问题。
这个就要下回分解喽。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