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作者/编辑:伍小仙
| 分类:书评(文学)
∇
各位书友
比如“方方日记”
据说,方方引发了无数微信群的分裂,导致不少人互相拉黑,虽然她已经停更《武汉日记》,但依然有人坚持在她的微博下对她破口大骂——
我实在太好奇了,所以抓紧把《武汉日记》全文找来读了读。
在读《武汉日记》前,我还读了加缪的《鼠疫》。坦白说,两相对比,感觉方方还是差了老大一截。《武汉日记》整体的描写比较随意,语言不精炼,且在日记中用太多篇幅对网络喷子进行回应,使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不适感。
(加缪)
关于这一点,方方解释过,她认为《武汉日记》是日记,是真实记录,不是文学作品,所以写作上并没有那么考究。
实际上,以日记体写成的文学作品也不少,比如传世佳作《安妮日记》。可是,再两相比较,我又发现,《武汉日记》详略并不得当,显得比较粗糙。
(安妮日记)
当然,《武汉日记》也有抓人之处,如“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有一针见血之处,如在“我们不惜一切代价”中,你不是“我们”,而是“代价”——
可以说,武汉抗疫这样的事件,已经足够震撼了,只要真实而详略得当地记录,就足以使作品撼动人心。但《武汉日记》恰好没有做好这一点。
在财经对方方的采访中,方方提到自己在海外出版的书籍并不会对内容进行修改,她希望能坚持作品的真实。我在这一点上的看法与她有别:内容的即时性使《武汉日记》太鲜,也太糙。写作的人都知道,一稿很少有精品。如果能进行修缮,这部作品的价值肯定还能再上一层楼。
总而言之:在疫情中记录下真实情况的《武汉日记》是非常珍贵的,但在我一个读者心里,它的地位还没有那么高。
(方方日记英文版)
∇
至于方方选择在国外出版《武汉日记》
我完全可以理解
我不理解的是一些网友过于激愤的态度
方方今天遭到疯狂撕咬,只是因为她身处敏感时期,敏感节点。其中,最敏感的点叫政z。
在美剧中,我经常看到一句话:Politics is complicated(政z很复杂)。在国产剧中,也有类似的表述,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大明宫词》中,王维说的一句话:我对风,对雨,对人的心情,对月亮的形状更感兴趣。至于政z…它太高深了,又不洁净,我不感兴趣。
(希拉里&克林顿)
原本,疫情只在中国国内引起高度关注,方方的记录与评论并无不当,甚至,可称大快人心,这也是《武汉日记》得以在网上广泛流传的根本原因。至于一些喷子所谓的,方方是厅级干部,拥有6套房产,是外国人等等就不必说了,但凡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都知道这并不值得理会。
(知乎网友讨论高中生给方方写信)
突然,疫情在全球蔓延,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纷纷将矛头指向中国,方方的书也刚好要在海外出版,这才让事态扩大化。一些人跳出来,指责方方的书是落人以口实,是在西方国家面前陷祖国于不易。
在此,需要注意的是,在一个国家内,人们往往拥有类似的传统文化,有一致的利益和相近的意识形态。这当中,仅存在不同的利益群体之间的冲突,并不易造成所谓的社会撕裂。但事件中出现两个以上国家时,则容易事件的政治化,造成文化误解和出于利益的污名化。
是的,问题就出在这里:概念被偷换,强烈的民族主义被激发。
(方方)
使方方被推到舆论风口浪尖的不是《武汉日记》,而是早已沸腾的极端民族主义。
何谓民族主义?即以民族特色看待人类活动,极端时表现为强烈的民族对立与排异。比如此前,网上所谓的:希望美国人都感染病毒死掉,排斥日本就要在街头攻击日产车车主。
(此前感染新冠病毒的英国首相)
这样的事件中,极端的爱国者表现得非常偏激。
其实,他们是以群体为行动单位,是丧失个体属性和理性的乌合之众,处在极度亢奋的情绪中,和他们讲道理是讲不通的,向他们解释和回应是徒劳的。
(方方微博下的留言)
民族主义一般在文化层次较低,或者年纪比较小,缺乏独立判断能力的人群中盛行。
在大众传播的研究中有明证:
对文化层次较低的人来说,只提及一种情况,明示结论,诉诸情感的说服情况较好,对文化层次较高的人来说则相反。
但凡涉及两国关系,涉及政治,论题往往很宏大,需要就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但一些人很心急,他们更需要:『恨方方就是爱国,美国亡中国就繁盛』一类一刀切的结论,否则他们很可能无力理解。
在国际性事件中,极端民族主义者是最容易被煽动的。
可别以为这种现象只有中国才有:每逢美国大选,必定有参选人怼中国以讨好不特定多数美国人,当前也不例外。钢炮川普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和他好战的形象,以及对民族主义的煽动是分不开的。
(川普)
可以说,在川普的背后就站着情绪高亢的乌合之众。
更进一步说:我已经看到美国官方质问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中国)自由何在?他们拿出李W亮和艾F做文章。同样的,李W亮的故事已经被外国人写成儿童故事书出版。那,李W亮是不是错了?艾F是不是错了?
(李文亮)
所有在疫情中展开过批判的人是不是都给别国递刀了?我们是不是都应该为了大局默默忍受不吭一声?
方方的记录和批判在前,初衷不是陷国家于不义。是他国野心家的居心叵测让一切变得诡谲,而不是灾难深重中选择发声的民众。
(走红的武汉窗帘)
两军交战,也可能会暂时停战让民众出城觅食。可见,政z应该归政z,民众应该归民众。个体批判的权利,不应该让位于群体,也不应该被绑架和裹挟。
我们首先要有这种认识。
当然,我并没有因为那些『紧紧咬住方方不放的喷子』而丧失对祖国和同胞的信心。
就像方方在《武汉日记》中写到的,虽然疫情中我们看到这个社会有诸多让人灰心之处,但我们也看到了温暖和希望:
这说明,喷子不能代表全体。
现在,我们的生活和网络已经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但是,稍加观察,你一定也会发现,我们对一件事情的了解和判断通常是通过网络(如新闻报道、朋友圈状态、微博热搜),而非真实生活(如从亲戚那里听说一件事)。
但是,新闻报道是被媒体选择后的资讯,偏爱负面、罕见事例;朋友圈状态中跟风者众,微博热搜中利益关系很明显。因此,我们所处的网络环境只是对真实环境做了选择性呈现的拟态环境,并不一定客观。
追着方方咬的人很可能只是看起来很多,却经不起数据和比例的考验。
另外,推行多年的九年义务教育让中国可以使用文字的人产生量级变化;手机和网络的普及则使中国网民激增。这种过程中,我们会清晰地看到乡土气质的网络化。
这种乡土气质不是指一个人出生或生活在农村,而是一个人无论穿着与地位,无论接受多少教育后,骨子里仍然透露出朴素价值观:朴素正义观(以牙还牙,以眼还眼);重刑主义(动不动喊打喊杀);仇富;对三腥(色情、暴力、明星/权力)极度敏感……当然,包括前述的极端民族主义。
但这不会是常态,也不会是终局。
(方方日记相关报道)
从野蛮状态到农耕文明,到工业社会,再到现在——我们是从乡土关系朝着地缘关系进发,朝着更高的社会阶段进发,寻找更高效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也寻找更高维度的文明。
整体总是向好的。要对此抱有信心。
『猜你感兴趣』
8、
9、
戳下面的在看心想事成
↘↘↘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书痴读书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